1
爸爸能伴随,孩子更出色
在国内,大部分的家庭中妈妈在孩子的教育中独当一面。有不少人说:“爸爸就像是一座山,沉默威严,却也从来不懂迁就。”
大家常常会听到有的爸爸如此的论调:
我也想照顾孩子啊,可是真的忙,工作太多了。
要给家赚钱,当然陪孩子的时间就少了,这是无法的事。
孩子有他母亲陪还不够么,再说我脾气不好,把孩子惹哭了又要怪我了。
在不少的家庭里,爸爸都是缺位的。孩子的每一次成长惊喜,是妈妈先发现的;孩子的每一次睡前故事,是妈妈开口读的;孩子的每一次生病,是妈妈照顾伴随的。
有位作家说过:“爸爸妈妈和食物一样,都是有有效期的。”有的人直到过了保质期才幡然醒悟,有的人就算忙得飞起,还是在有效期内尽到了责任。
美国耶鲁大学曾做过一项研究:由男士带大的孩子IQ高,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更好,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
任何职业角色都可被替代,唯独爸爸妈妈角色不可替代。
世间回报率最高的投资,就是亲子关系。
不要让伴随缺失,不要让孩子受伤,别到了年老之后,才后悔这一生最没做好的角色,是爸爸。
2
妈妈好情绪,孩子好性格
不少女人说,当妈后,整个人的情绪状况都紊乱了。
既要承担家务,还要顾虑工作;既要照顾孩子着装吃饭,还要教他写作业。
生活、工作、孩子,各方面重压重重,情绪一上头,迁怒就变成了家常便饭。
有时忍不住大吼出声,有时心累得面无表情,有时恨不能把孩子打一顿解气。
或许对妈妈来讲,情绪发泄出来了,过会就能恢复正常。
但在孩子心里,情绪不稳定的妈妈就像一个大魔鬼,让人不由自主地害怕。
著名导演姜文在做客《十三邀》的时候也表达过,小时候常常由于母亲不开心,变得非常没自信。
“我非常想让她开心。譬如拿到戏剧学院公告书的时候,我告诉她,感觉她该开心了吧。可是她却说‘你那一箩筐衣服还没有洗呢,别和我说这个’。后来又给她买房,感觉她该开心了吧,可她还是不开心。”
妈妈的不好的情绪,会在孩子心里种下一颗种子。
直到长大成人之后会发现,这颗种子已经长成了一丛高高的杂草,不断干扰着孩子的抉择、情绪、思想。
妈妈以为那些都是小事,但在孩子的记忆里,它们是恐惧、害怕、担心、胆怯的代名词,非常长一段时间里都没办法磨灭。
心理学博士、脑科专家洪兰女性在TED演讲时,曾从科学的角度说明:
从人类演化角度,女人的情绪能量远远超越男士。
妈妈是家庭的灵魂,妈妈快乐全家快乐,妈妈焦虑全家焦虑。
妈妈的情绪决定着一个家的温度,也在潜移默化中决定着一个孩子的性格特点走向。
情绪越不稳定的妈妈,养出来的孩子越会焦虑、敏锐、自卑,习惯看人脸色行事,无论获得多大收获,内心一直深藏着不自信。
某种程度上,妈妈的好心态才能收获孩子的好性格。
作家莫言曾在《妈妈》一文中写道:
让我很难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妈妈,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居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正是妈妈的坚强和乐观,才让从小被歧视、被迫辍学的莫言,变得勇敢而自信。事业上,成为了中国文坛上问鼎诺贝尔奖的第一人。
每一个妈妈期望看到,10月怀胎生出来的孩子,可以成长为独立自信、乐观大方的成年人。
但有多少妈妈,真的可以控制好我们的情绪,给家一个安宁,给孩子一份信赖和守护。
控制情绪并没多难,下一次忍不住吼叫、怒骂、冷暴力的时候,多为孩子想一想,多深呼吸几次,能好好说话,就别肆意伤人。
3
爸爸能伴随,妈妈好情绪
过去有一句话,在朋友圈广泛流传:
上帝给了你一个缺席的爸爸,就会赠送给你一个焦虑的妈妈,最后就会养育出一个失去控制的孩子。
对孩子来讲,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是爸爸妈妈有多大收获,给予孩子多少资金和资源,而是爸爸能伴随,妈妈好情绪,这两者缺一不可。
孩子是一棵小树苗,需要耐心的伴随、温顺的呵护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
你多一点关注,多一点细心,多一点温暖,孩子统统都能领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