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混易错点23、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错因总结: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在背景、内容、特征和用途不同不了解。
释疑解惑
比较项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新经济政策 |
含义 | 战争环境下的很手段,主要在经济范围 | 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方位调整,主如果借助市场和产品货币关系进步生产 |
方法 |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 逐步过渡 |
生产资料 所有制 | 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 |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
分配原则 | 平均主义分配 | 多种分配形式 |
经济运 行机制 | 绝对计划调节 | 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
用途和 实践成效 | 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渠道 | 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渠道,使国民经济飞速恢复,并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
考试真题突破
1.(2019·天津高考考试·8)1918年初,德军逼近彼得格勒。苏俄被迫同意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取得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时间。有历史学家借“布列斯特和约”的含义,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这说明苏维埃政权
A.已把农民视为目前最危险的敌人 B.确定武装对抗是处置内政的方针
C.通过妥协让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 D.开辟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
【答案】C
【分析】通过所学常识可知,为解决国内战争结束之后出现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该政策体现出借助产品货币关系等市场经济的原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对现实的“妥协”,这与苏俄签署“布列斯特和约”有相同的地方,即二者都是对现实的一种暂时“妥协”,通过这种“妥协”维护了都革命的根本利益,故选C项;通过题干中“历史学家……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说明苏维埃政权没把农民视为最危险的敌人,排除A项;通过所学常识可知,面对国内战争结束之后出现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没采取武装对抗方针,排除B项;通过所学常识可知,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基于苏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本国情出发,所采取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正确路径,但它还不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新道路,排除D项。
2.(2015·广东文综·22)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
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 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
C.政府禁止交易粮食 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
【答案】C
【分析】“私营企业纷纷涌现”是在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后,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是在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时期,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题干强调“发生在1920年苏俄”,可知当时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寻求制,禁止产品贸易,即政府禁止交易粮食,故C项正确;“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目前斯大林时期,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3.(2015·海南单科·17)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此后,党的很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抹杀社会主义原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觉得,新经济政策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答案】B
【分析】材料中没体现恢复经济任务的完成,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中“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说明当时很多领导人对新经济政策持反对态度,觉得这是“抹杀社会主义原因而复活资本主义”只能是在特殊时期实行的特殊政策,故B项正确;据材料可以看出他们反对新经济政策,因此不可能觉得它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代替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D项错误。
4.(2015·天津文综·9)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哈默之所以能如此做,在于
A.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 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维持友好关系
C.苏俄、中国都想进步资本主义 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
【答案】A
【分析】由材料内容可知,中国和苏俄都实行开放的政策,引进外资进步经济,故A项正确;苏俄和中国并不都与美国维持友好关系,特别是在苏俄时期,美国对苏俄是敌视的态度,故B项错误;苏俄和中国是引进外资和进步经济而不是进步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材料与哈默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无关,故D项错误。
5.(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导致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紧急制约工业进步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A
【分析】从材料可知苏联粮食产量降低,粮食出口增多,反映出在粮食减产的状况下增加粮食出口量,实质是苏联大家缩减口粮支持国家粮食出口换外汇进步工业,故A项
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粮食产量降低,出口反而增加,没涉及粮食供不应求的现象,故B项错误;从粮食出口量增加体现不出粮食减产紧急制约工业进步速度这一现象,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是粮食产量降低的一个缘由,但与粮食出口量增加无关,故D项错误。
6.(2014·安徽文综·20)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因为大家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季大家就遭到了紧急的失败。”此“紧急的失败”的重要原因是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B.苏俄政策紧急脱离现实
C.分配范围的实物配给制 D.苏俄敌对权势十分强大
【答案】B
【分析】由“因为大家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季大家就遭到了紧急的失败”可以断定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维埃在1921年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农业实行的是余粮采集制,到新经济政策后才实行农业税,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很时期采取的很方法,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征,因为当时生产力还没达到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条件,违背了历史进步的阶段,故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违背了当时历史进步的阶段,在农民手里拿走的太多,分配范围的实物配给制不可以作为该政策失败的重要原因,故C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于主观原因即苏维埃决策脱离实质,客观缘由不可以作为重要原因,故D项错误。
7.(2014·江苏单科·15)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有关内容编制。阅读该表,导致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年份 | 1920~1921 | 1921~1922 | 1922~1923 | 1923~1924 |
平均税款(卢布) | 10.30 | 6.11 | 3.98 | 3.06 |
A.余粮采集制的推行 B.固定粮食税的推行
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 D.农业集体化的达成
【答案】B
【分析】余粮采集制的推行致使了1920年至1922年高的平均税款,并不可以说明1922年将来平均税款低是什么原因,故A项错误;1921年将来,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了原来的余粮采集制,从而致使了1922年至1924年低的平均税款,故B项正确;实物配给制的废除是是商品分配范围,不是导致农业税变化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在“斯大林模式”后出现的,在1930年开始推行,不在本题的时间阶段内,故D项错误。
8.(2013·广东文综·22)针对曾把农民供应粮食和其它农商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假如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别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看法的手段是
A.允许农民进行产品交换 B.推行农业集体化
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实行余粮寻求制
【答案】A
【分析】投机倒把活动,假如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别不开来。说明此领导人是赞成农民供应粮食和其它农商品的行为的,故选A
9.(2012·江苏单科·17)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大家提出完全不一样的、改良主义的方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方法、策略、办法、规范。所谓改良主义的方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渐渐地学会它们,或者说,做到大概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方法”事实上是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借助市场和产品货币关系进步生产
【答案】D
【分析】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紧急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2月,列宁决定调整政策。新经济政策在一定量上要恢复和进步资本主义,恢复产品贸易、恢复产品经济,即材料中“改良主义的方法”,它提升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飞速恢复。新经济政策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A项错误;与社会主义改造没关系,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仍然维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C项错误。
模拟突破
1.“1917年十月到1918年夏天,俄国群众达成了土地的需要,但后来他们同强大起来的政权发生了矛盾,由于该政权强迫他们对此进行回报。”材料中“该政权强迫他们对此进行回报”是指
A.农奴制改革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斯大林体制
【答案】B
【分析】依据题干时间1917年十月到1918年夏天可知处于苏俄政权打造初期。农民达成了土地需要,但因“回报”问题与苏俄政权发生矛盾,结合所学可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采集制的实行,很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紧急的政治经济危机。故B项正确。
2.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区域、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到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材料所述现象是什么原因
A.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
B.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
C.不明真相的群众遭到反动派蛊惑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答案】D
【分析】据材料“农民暴动”“大规模农民起义”可知,苏维埃政权面临农民的起义,是人民内部矛盾,而不是敌对分子的进攻,故A项错误;1920年底苏俄内战基本结束,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起义是什么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故B项错误;1920年底苏俄内战基本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而不是群众遭到反动派蛊惑,故C项错误;1920年底苏俄内战基本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因此致使农民起义不断,故D项正确。
3.蒋介石在访问苏联时的日记中写道:“1、儿童教育周密;2、工人皆施军队教育;3、小工厂租给私人。”据此判断,当时苏联正在
A.组建红军守卫新生政权
B.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用国家资本主义调整经济
【答案】D
【分析】抓住材料中信息“小工厂租给私人”,据此判断这是新经济政策在坚持进步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学会经济命脉的首要条件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和租让的形式出售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4.列宁提出:“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和中世纪规范、和小生产、和小生产者散漫性联系着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既然大家还不可以达成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肯定范围内是不可防止的,”为此,苏联
A.加快了农业社会改造节奏
B.一度推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
C.达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高速发展
D.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社会进步模式
【答案】B
【分析】依据材料“既然大家还不可以达成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得出苏联没办法加快农业社会改造节奏,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肯定范围内是不可防止的”结合所学常识得出一度推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故B项正确;材料没涉及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故C项错误;依据所学常识可知苏联影响深远的社会进步模式是斯大林模式,与材料中“列宁提出”不符,故D项错误。
5.一名老俄共党员曾说,之前所打造起来的那种规范是美好的。但当听到要把石油与其他很多企业都要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去经营的时候,感觉10月革命的“大厦”正在摇摇欲坠。这反映出当时的苏俄
A.经济进步出现衰退征兆
B.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
C.经济政策推行遇见阻力
D.国家走上工业化进步道路
【答案】C
【分析】据材料“但当听到要把石油与其他很多企业都要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去经营的时候”可以判断当时苏俄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实行的背景是苏俄面临紧急的经济困难,而不是经济进步出现衰退征兆,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是对苏俄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不是根本变革,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新经济政策在肯定限度内恢复了资本主义,有的人不可以理解,说明新经济政策推行时遇见阻力,故C项正确;俄国走上工业化道路是在20世纪30年代,故D项错误。
6.1919年9月,某位苏俄领导人在给美国工人的信中表示:“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共存的时期,大家也期望在适当的条件下给予承租权,作为俄国从技术一流的国家获得技术帮助的一种方法。”这反映了该领导人
A.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进行建设的设想
B.与资本主义妥协和革命意志消退
C.为获得西方技术舍弃社会主义理想
D.倡导俄美合作一同维护世界秩序
【答案】A
【分析】据材料“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共存的时期,大家也期望在适当的条件下给予承租权,作为俄国从技术一流的国家获得技术帮助的一种方法”可以得出该领导人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进行建设的设想,故A项正确;材料的中心意思是俄国可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进行建设的设想,与资本主义妥协和革命意志消退不符,故B项错误;为获得西方技术舍弃社会主义理想也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倡导俄美合作一同维护世界秩序也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7.瞿秋白在《俄乡纪行》中写道:“不能志的小商人、小资产阶级的农民,自1920年以来都不满于劳农政府。”这事实上反映了
A.10月革命成功但并未解决土地问题
B.俄国苏维埃体制是一次不成功的尝试
C.苏维埃俄国没打造工农网盟政权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
【答案】D
【分析】10月革命成功后即颁布《土地法令》解决农村土地问题,故A项错误;俄国苏维埃体制是打造无产阶级政权的一次成功实践,故B项错误;苏维埃俄国是工农网盟政权,故C项错误;据材料“自1920年以来都不满于劳农政府”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故D项正确。
8.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的一个法令称:“如无供给委员会的证明而私自运输、交易商品者,应当没收全部财产,判处三年以上的监禁,并强迫其劳动。”这一做法导致
A.物价高涨,只能凭证提供物资
B.劳动力降低,工业化遭到妨碍
C.政府加大干涉,计划经济形成
D.产能低下,只好引进西方资金
【答案】A
【分析】依据题干“如无供给委员会的证明而私自运输、交易商品者”可知,当时物资提供需要有供给委员会的凭证,不允许私人交易,致使市场上产品提供缺少,物价上涨,故A项正确。
9.1921年4月,列宁说:假如农民经济可以继续进步,那样还应该为进一步的转变提供靠谱的保证,而进一步转变就需要使效益最差的、最落后的、细小的、单干的农民经济渐渐联合起来,组成公有些大规模的农民经济。由此可知,当时
A.余粮采集制得到推广
B.工业化建设获得了显著收获
C.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D.列宁已有打造农业合作社的设想
【答案】D
【分析】由材料“需要使效益最差的、最落后的、细小的、单干的农民经济渐渐联合起来,组成公有些大规模的农民经济”可知,列宁提出了农业集体化改造的设想,故D项正确。
10.1920年11月,苏俄颁布《租让制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是国家,承租者需要同意国家的监督指导。据此可知当时苏俄
A.全方位推行新经济政策 B.系统推进了工业化建设
C.正式确立斯大林模式 D.调整社会主义进步方案
【答案】D
【分析】1918年,开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大中小微型企业全部收归国有;1920年11月,苏俄颁布《租让制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是国家,承租者需要同意国家的监督指导,这说明苏俄开始调整社会主义进步方案,故D项正确。
11.1923年秋,苏联发生了“销售危机”:工业品积压、农商品回收困难。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觉得,危机的产生是因为“经济中的无计划性”,出路是“加大经济中的计划原则来同小资产阶级自发权势作斗争。”这一倡导
A.适应国内外时局的需要 B.主张打造计划经济体制
C.怀疑与否定新经济政策 D.有益于促进工业化进程
【答案】C
【分析】据材料“危机的产生是因为‘经济中的无计划性’,出路是“加大经济中的计划原则来同小资产阶级自发权势作斗争”结合时间“1923年”可知,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对新经济政策产生怀疑,故C项正确。
12.1921年,苏俄有人吼道:“列宁要把大家带到哪儿去?”列宁作出了非常不错的回答:“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需要退,不退就不可以进。”当时“退一步,进两步”是指
A.舍弃余粮采集制,实行粮食税
B.全方位舍弃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
C.借助市场经济方法,向社会主义过渡
D.实行工业国有化,打造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答案】C
【分析】依据所学并结合“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需要退,不退就不可以进”得出列宁倡导用市场经济方法进步国民经济,在生产力高度进步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倡导以新经济政策进行间接过渡,故C项正确。